教师日记|聚集球进洞游戏 看幼儿的科学学习
一个偶然的想法与一个简单的材料相碰撞,引发了幼儿长时间且专注的探究。在游戏中,孩子们搭建轨道,让球自然地滚动到洞里。从短距离的球进洞到长距离球进洞,再到让球像波浪一样进洞,我们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经验。
活 动 过 程
01 /
短距离的球进洞
一次户外游戏中,皓皓在阶梯上将塑料管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自然的斜坡,并放置一个杯子在管道末端,玩起了球进洞的游戏。
一开始的轨道由4段塑料管道组成,球都成功进洞了。接着,皓皓又在轨道末端加了1段,看到球能够成功地穿过5段管道顺利地进洞,皓皓“哇”了一声,为球进洞感到惊喜。
重复了数次,球都能成功地进到杯子中,皓皓又用河流岛屿将原有斜坡加高,并加长了轨道,球还能顺利通过7段管道进到洞里吗?
皓皓惊讶、喜悦的表情告诉我们:加长轨道后的球也进洞啦!
(1) 为什么球进洞的次数变少了?
接着,皓皓又在轨道的首端加了2段管道,熹熹、辰辰也加入到游戏中,在一旁观察着球在轨道中的运动情况,但成功的次数却变少了,球总是偏离轨道,或者被弹飞,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原因,“如果后面那一条管道压在前面那条管道的上面,突出来的话,球就会被弹飞”。中班的时候,孩子们进行过让轮胎滚得更快更远的游戏探究,轮胎运动的时候也曾经被梯子中间的木条弹出去了,有了相关的游戏经验,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最关键的问题,调整管道的连接,让球自然地进洞。
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对自己的游戏过程进行了分享:
皓:“我发现管道之间要紧紧连接好,不能突出来,不然球会被弹出去。”
云:“加高了轨道的坡度,球能够走得更远。”
他们还提出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继续加高坡度,加长轨道的距离,让球进洞”。
02 /
让球沿着轨道滚进更远的洞中
接下来的活动,为了让球滚得更远并进到洞中,孩子们做了相应的尝试:搭建坡度、长短合适的轨道,但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这个过程似乎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1) 搭建具有高坡度的轨道
为了加高坡度,让球滚进更远的洞中,孩子们用木箱、河流岛屿垒高,沿着阶梯搭建斜坡轨道。
问题1:管道在斜坡上连接,总会滑落怎么办?
孩子们的解决办法:寻找可替换的材料,用PVC管连接塑料管道,搭建斜坡。
问题2:PVC管道口太小,球无法顺利滚出。
孩子的解决办法:撤掉PVC管,用大垫子支撑塑料管道,避免管道滑落的同时,让球自然且无阻碍地滚动。
问题3:球为什么总是停在半路?
每一次球都只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到达洞口,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能发现主要问题吗?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对自己的游戏过程进行了记录。
在游戏分享环节,小朋友们对于“为什么球总是无法到达洞口”开展了讨论:
博:“我觉得我们的轨道斜坡还是太低了,球滑下去的时候很快就停下来了。”
华:“可能是我们的轨道太长了吧,每次都差一点点。”
至:“我们拼接的轨道在斜坡上很容易就歪了,球撞到就被弹出去了。”
令:“还是球的速度不够快。”
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承:“搭建斜坡时,我们可以用东西粘住两个管道,让管道不要再滑动了。”
兮:“继续用垫子架起来,把斜坡再架高一点。”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尝试,球能顺利进到更远的洞口中了吗?
(2) 继续搭建斜坡合适的轨道,并根据球滚动的距离,调整轨道的长短
▊ 球进洞啦!
通过上次的讨论,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游戏有了更清楚的目标,他们用一个梯子、桌子、垫子和木架搭起了一个比以往都要高的斜坡,并用3M胶粘住两个管道的连接处,让管道不再一直滑落。
承轻轻地放开球,球慢慢滚落,“耶!球终于进洞啦!”。
轩:“好厉害啊!球滚下来之后还有力气冲上坡再进到洞里。”
接着,小朋友们不满足于此,觉得球还可以滚得更远。因此,他们又加长了轨道,将洞口放得更远,球能够顺利进洞吗?
▊ 球没进洞
非常遗憾的是,孩子们的球虽然能滚得很远,但是球却没有滚到他们设置的洞口,而是停在洞口的前方。此次尝试中,有了成功进洞与不成功进洞的两种情况,他们能发现背后的关键问题吗?
为了让孩子们提炼其中的关键问题,我提出了问题:同一个斜坡轨道、同一个球,为什么球一开始能进洞,后面又进不了洞?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改变?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蔡:“坡度不够。”
华:“路太长了。”
博:“球会减速。”
希:“动力不够。”
亮:“我们的路加得太长了。”
此时,他们终于意识到了,尽管斜坡加高了,但球到达地面后,并不能一直滚下去,我们不能盲目地加长轨道的距离。如果要让球进洞,需要根据观察球能跑多远,再设置洞口的位置。发现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后,孩子们对于接下来的游戏也更有信心。
此次的游戏中,他们还做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尝试:在轨道中加入了一个上坡的设置。在球运动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球下坡后能冲上坡再下坡。因此,孩子们也提出接下来的游戏计划:搭建一个起起伏伏的轨道,让球像波浪一样滚进洞。
03 /
如何让球通过起起伏伏的轨道后进洞
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们在玩沙区时发现了一种材料:塑料玩水支架,搭建轨道十分方便,不仅可以支撑管道,让管道不滑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高度调节。对于球进洞的游戏探究十分有帮助。
有了玩水区材料的启发,孩子们进行了经验迁移,主动提出:“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支架搭建起起伏伏的轨道了。”
(1)绘画设计图
需要的材料:高木架子、塑料支架、塑料蛋糕塔、管道、球
搭建步骤:用高梯子和塑料支架支撑,搭建起起伏伏的斜坡
(2)合作搭建起起伏伏的轨道
避免管道因过于倾斜而滑落,用3M胶固定位置。
起起伏伏的轨道搭建好啦!
(3)测试球实际滚动的距离,调整洞口位置
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球进洞的轨道不能一下子设置太长,要根据球从斜坡上自然滚落的实际距离,不断地调整洞口的位置。
第一次尝试:小球能够顺利进洞,距离合适。
第二次尝试:用大垫子加高后半段轨道,球没有进洞。
第三次尝试:根据球的滚动情况,撤掉绿色垫子,增加拐弯,球进洞啦 !
在一次一次地调整下,球终于进洞啦!孩子们一遍一遍的调整轨道的起伏、距离,终于让球像波浪一样在自行设计的轨道上滚动。这期间,他们遇到了很多的挑战,从管道的不断滑落导致游戏反复地失败到寻找垫子支撑、3M胶固定成功搭建了能让球进洞的轨道,从球总是停在半路到球能通过起起伏伏的轨道进洞,从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轨道的长短到根据球实际滚动的距离设置洞口位置,我们看到了游戏中面对困难时仍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的儿童,我们看到了积极独立思考不断进行试错、调整的儿童,我们看到了勇于探究、不断挑战的儿童,我们看到了在合作中学习的儿童。
(4)发现新问题:为什么总是有一个球下坡后冲不上坡呢?
搭建好起起伏伏的轨道后,几乎所有小朋友的乒乓球都能顺利进洞,可是却总是有一个小朋友的球在第一关下坡又上坡时失败了,永远都无法冲上坡。同一个轨道,同一类型的球,为什么有一个就是冲不上坡呢?遇到问题的博棋一旁观察着其他小朋友滚球的情况,他看到兮兮的球又一次进洞了,他上前问兮兮:“为什么你的球就可以滚进洞啊?你刚刚用力推它了吗?”兮兮回答说:“没有用力推啊,你看”,兮兮说完演示了一遍给博棋看,她轻轻地放开球让它自然滚落,最终球也顺利进洞了。博棋感到很奇怪,他问兮兮借了球,先用兮兮的球自然滚落,球确实进洞了,他又用自己手上的球自然滚落,球还是没进洞。博棋说:“我觉得应该是球的问题,是不是我的球轻一点,兮兮的重一点啊?”博棋解释道:“如果她(兮兮)的球比我的重,就会滚得更远”。
回到教室后,我分享了博棋的想法。在同一个轨道,用同一类型的球,让球自然滚落,但有的球能进洞,有的球不能进洞这一问题,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呢?
佳:“我觉得有时候要看运气,运气好就进洞了。”
至:“我感觉两个球都一样重,没有什么差别。”
睿:“如果想知道是不是重一点的球滚得更远,那我们下一次试试不就知道了。”
看到有小朋友主动提出来要试试,我及时抓住问题,请孩子们思考,“怎样知道重的球和轻的球谁滚得远?”
博:“像今天一样同一个轨道,我们再找一个重一点的球。”
师:“任何一个重一点的球都可以吗?大小有要求吗?”
辰:“要和我们现在的球一样大,太大了我们的轨道装不下。”
华:“我也觉得,大小要差不多大,而且都要光滑的表面。”
至:“不用太重,重一点点,能看出差别就可以了。”
孩子们的讨论,让我十分惊喜,他们想到的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逻辑,而且能考虑到球表面的光滑、大小、轻重差异问题。
04 /
不同质量的球,谁滚得更远?
(1)寻找大小相近、表面光滑、比乒乓球重的小球
区域游戏中,小朋友发现操作区磁铁玩具中的“磁性小球”和乒乓球相像,但质量上明显比乒乓球重。因此,我们决定用磁性小球和乒乓球进行对比,探究是否重的球能滚得更远。
(2)游戏前的猜测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统计了班级的小朋友对于不同质量的球谁能冲上坡滚得更远的看法,几乎一半的孩子们认为重的球能够下坡后冲上坡滚得更远,一半的小朋友却认为是轻的球能滚上坡跑得更远。
(3)探究的结果
▊轻的球停在了半路
像上次一样,孩子们将沙水区的塑料支架搬来,合作搭建起了一个起起伏伏的轨道。
轨道搭建好后,球进洞的游戏又开始了,佳佳先用轻的球自然滚下.发现轻的球只能到半路,在即将上坡的位置停下了。博棋继续进行实验,也发现轻的球停在半路了。
▊重的球进洞了,但总会由于跑得太快冲出轨道
博:“用重球滚落的时候,好几次都冲出轨道外面。”
佳:“重球很多时候都能进洞的,它跑得很快。”
▊重的球推着停在半路的轻球一起进洞了
前面几次,孩子们都分别地将轻球滚下后,又把轻球拿回来,再滚重球。这次,博棋滚完轻球后,接着又将重球滚下,重球把停在半路的轻球也推进洞口了,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在此次的比较中,孩子们发现了不同质量的球谁能滚得更远,有的小朋友的猜测被证实了,有的猜测被推翻了。游戏结束后,我对质量重的球为什么滚得更远进行了简单解释,在同一个轨道中,质量稍重的球,能滚得更快更远,是由于其惯性较大。无论怎么样,通过此次的探究,他们积累了有关于物体运动的感性经验。我们在球进洞游戏中与幼儿探索物体运动,不是让他们在幼儿阶段掌握物体的惯性、动力势能等物理概念,而是启发幼儿探索和思考,从具体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建构自己关于物体运动的经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05 /
总结:球进洞有哪些条件
在多次的球进洞游戏中,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提炼经验,在游戏总结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球进洞需要什么条件呢?”
亮:“管道不能歪。”
兮:“坡度高,就滚得远。”
至:“管道连接处不能有凸起,不然就会被弹出去。”
佳:“轨道不能太长。”
辰:“球的重量会影响球滚的距离。”
在孩子们的描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对于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如管道突起阻碍小球运动的阻力,球由于管道方向歪了而被弹出去的弹力;在游戏中理解物体运动状态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改变斜坡倾斜度,让球滚得更远;并发现影响小球进洞的因素有多种。一个多月以来,孩子们在球进洞游戏的不断尝试中,显然已经通过实际操作,在游戏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经验。或许在以后初中的物理课堂中,他们会记起在幼儿园的球进洞游戏,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物理概念。
总结 与 反思
1.幼儿的科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我们应该给幼儿主动操作的机会,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幼儿发现问题,让幼儿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经验和体验。在球进洞游戏中,面对各种挑战,如需要解决球总是停在半路、管道滑落、球弹出去等等问题,幼儿主动地参与每一次的问题解决,发展着对物体运动的认知。
2.幼儿的科学学习建立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在幼儿园阶段,幼儿还很难掌握抽象的科学概念。因此,幼儿阶段的科学学习更多的是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球进洞游戏中,幼儿在搭建高坡度的轨道中,改变斜坡,能让小球滚进更远的洞中;在不同质量的球谁能滚得更远的比较中,意识到质量较大的球,能滚得更远。幼儿在这个具体而形象的过程中认识到物体运动的影响因素,这就是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
3.幼儿的科学学习离不开他人和同伴的支持
在球进洞游戏中,幼儿一开始自发的探究是个人的探究,在教师一步步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寻找材料,搭建轨道,让球进到更远的洞中。除了教师的支持,同伴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与同伴交流中,幼儿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启发或者不同观点的碰撞,如猜测不同质量的球谁滚得更远中,同伴进行交流、思想碰撞,共同探究问题寻找答案,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文|陈渝枚、黎秀敏(集团八幼)
编辑|陈静珊
审核|凌晓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